- 郑锦畅;陈建庭;裴卫卫;
目的观察复合振动仪治疗骨质疏松(OP)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70例OP志愿者随机分成复合振动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复合振动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复合振动仪进行全身振动治疗,振动频率45~55Hz,振动强度0·5~0·8g,1次/隔天,30min/次,连续3个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于试验开始前3天、试验后第1、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钙磷乘积(〔Ca〕×〔P〕)的变化。结果第3个月,复合振动组的ALP、OC、TRAP、〔Ca〕×〔P〕分别比试验前增加了44·6%、-9·4%、1·7%、7·5%,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分别比试验前增加了22·8%、-13·3%、3·6%、4·7%,P值分别为0·108、0·788、0·606、0·171。结论复合振动仪治疗OP对骨代谢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骨代谢的绝对值有变化。
2009年20期 v.29 2561-2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魏晓娜;杨凤文;檀金川;
目的观察益肾通络方对自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24h尿蛋白(24hTP)定量、血浆白蛋白(Al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PAI-1)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72例经肾脏穿刺病理诊断为IMN(病理分期Ⅰ及Ⅱ期)、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益肾通络中药。另设健康志愿者30例为健康组。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与健康组比较,PAI-1及ET-1均显著增高(均P<0.01),t-PA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24hTP明显降低(P<0.01),Alb和t-PA显著升高(P<0.01,P<0.05),PAI-1和ET-1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益肾通络方能够降低IMN(Ⅰ、Ⅱ期)患者24hTP、PAI-1及ET-1,升高Alb、t-PA水平。
2009年20期 v.29 2564-2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礼年;肖伟;陈余清;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在NSCLC预后中的价值。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3例NSCLC石蜡切片中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43例NSCLC石蜡标本中,VEGF阳性率为53.5%(23/43),且与MVD计数具有相关性。MVD计数与NSCLC组织学分化程度、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VD、VEGF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术后生存期(OS)缩短(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VD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MVD高表达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是MVD低表达患者的34.247倍(似然比检验,P<0.01)。结论VEGF对NSCLC肿瘤的血管生成可能起重要作用;MVD与NSCLC的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较强的独立预后因子,MVD高的NSCLC患者预后不良。
2009年20期 v.29 2566-2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如意;刘美霞;容春莉;齐晓勇;张清芬;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mRNA表达调控的机制,以及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其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收集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在不含血清的RPMI-1640中孵育24h)、ox-LDL组(在不含血清的RPMI-1640中加ox-LDL40μg/ml孵育24h)、多聚肌苷酸(PIA)组(在不含血清的RPMI-1640中先加PIA250μg/ml培育1h,之后加入ox-LDL40μg/ml继续孵育24h)。收集单核细胞及细胞上清液,采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总RNA,扩增目的基因Lox-1、MMP-9、TIMP-1mRNA,并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sLox-1、MMP-9、TIMP-1浓度。结果单核细胞经ox-LDL刺激后Lox-1、MMP-9mRNA表达增加(0.813±0.131vs0.304±0.047,P<0.01;1.130±0.089vs0.595±0.091,P<0.01),细胞上清液中sLox-1、MMP9蛋白含量增加(16.517±2.064vs7.277±1.979,P<0.01;2.213±1.071vs0.967±0.500,P<0.01)。与ox-LDL组相比,多聚肌苷酸预刺激后单核细胞Lox-1、MMP-9mRNA表达减少(0.277±0.029vs0.813±0.131,P<0.01;0.715±0.286vs1.130±0.089,P<0.05),细胞上清液中sLox-1、MMP9蛋白含量显著减少(11.127±2.560vs16.517±2.064,P<0.05;1.040±0.312vs2.213±1.071,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TIMP-1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TIMP-1蛋白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ox-LDL可诱导人单核细胞Lox-1、MMP-9表达增加,并且Lox-1介导了ox-LDL对MMP-9表达的促进作用,但对TIMP-1表达无影响。
2009年20期 v.29 2569-2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宏丽;左玲;王桂云;
目的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术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的发病因素、术后并发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观察143例(146眼)RVO患者,分别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术后眼部及全身表现。结果根据静脉阻塞部位的不同,颞上支67眼,占45.9%。既往单纯高血压病史患者90例,占62.9%。就诊前发病时间0~3个月58眼,术中需剥膜14眼,比例最低。3~6个月21眼,摘除白内障者5眼,视网膜裂孔7眼,比例最高。14眼术前存在视网膜脱离,均可见增殖条索,其中10眼可见裂孔或裂隙。术后发生高眼压31眼,术后72小时内21眼,其中14眼填充C3F8混合气体。硅油填充的6眼2周内均未见眼压增高。23例术后玻璃体积血复发,相应治疗后随访均未再次复发。4例视网膜脱离复发,3例经二次手术后,术后恢复尚可。另1例患者放弃治疗。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侧分支静脉阻塞及BRVO患者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预防RVO,发生玻璃体积血后手术时机和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2009年20期 v.29 2571-2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崔兰;方哲;方今女;周巍;孙男;
目的比较朝鲜族和汉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542名朝鲜族和汉族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体格指标及血压,同时测定空腹血脂及血糖。结果①朝鲜族和汉族人群的吸烟率、超重及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等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P<0.01,P<0.05)。朝鲜族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汉族(P<0.01)。②本地区人群中的朝鲜族、男性、年龄大者、肥胖者和高脂血症者,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较大。结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的高血压病与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有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饮食因素、生活习惯、体力活动和遗传因素不同有关。
2009年20期 v.29 2574-2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柏榆;杨桐伟;洪原;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靶控输注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手术病人的麻醉效果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为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ASAⅠ~Ⅱ级)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异氟烷组(I组),每组各20例。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分别在入室后(T0)、插管后5min(T1)、开皮时(T2)、术终(T3)、拔管后(T4)采取外周静脉血4ml,离心取上清液测定NO、NOS。结果(1)两组在插管后5min、开皮、拔管时BP、HR均升高,I组升高较P组明显(P<0.05)。(2)P组T1、T2、T3、T4点血清中NO值与T0点比较明显增加,P组与I组比较T1、T2、T3、T4点NO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其中P组在T1、T2、T3血清中NO与I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P组在T2、T3血清中NOS较I组升高明显(P<0.01)。(4)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P组短于I组(P<0.05),术后嗜睡、烦躁发生率I组高于P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行腹部手术采取丙泊酚全凭静脉靶控输注麻醉更加安全、适合。
2009年20期 v.29 2576-2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春波;周思;蒋常文;刘健翔;何丽霞;兰羚元;
目的探讨XIAPmRNA表达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HE染色从组织病理学上确定子宫颈组织的良、恶性以及恶性组织的分级和分期。应用RT-PCR法检测43例子宫颈癌组织和15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XIA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颈癌组织XIAP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88.37%,明显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46.67%),两者差异显著(P<0.01)。XIAPmRNA表达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P<0.01),有淋巴转移的患者高于无淋巴转移的患者(P<0.05);子宫颈癌组织XIAP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无关(P>0.05)。结论XIAP与子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表达水平的检测对子宫颈癌的病理诊断及其分级有参考价值。
2009年20期 v.29 2579-2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彩君;
目的研究原发前列腺癌中p2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的方法检测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p21的表达。结果在67例前列腺癌组织中,有31例(46.29%)表达p21mRNA;癌旁正常组织中,有49例(73.13%)表达p21mRNA。将前列腺癌组织分成2组,分别是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在41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例中,p21mRNA表达13例(31.71%)。在2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21mRNA表达18例(69.23%)。结论p21在原发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明显减少;P2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2009年20期 v.29 2581-2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玉;刘永铭;方风红;杨京港;
目的评价中心及外周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对20名健康志愿者及10名有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颈-足背动脉脉搏波速度(CD-PWV)的测量,2名操作者同一天分别对每位受试者连续测量3次,间隔24h再重复测量。结果操作者间CR-PWV、CF-PWV、CD-PWV测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4%、5%,操作者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4%、6%;操作者间及操作者内3段动脉PW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者间三段动脉PWV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75、0.93、0.49,操作者内三段动脉PWV的ICC分别为0.57、0.94、0.40;Bland-Altman显示操作者间三段动脉PWV测量的一致性好;CF-PWV与CR-PWV、CF-PWV与CD-PWV间呈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611(P<0.05),CR-PWV与CD-PWV间无线性相关。结论自动PWV分析仪(CompliorSP,法国)测量脉搏波速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适用于临床动脉硬化检测及干预试验。
2009年20期 v.29 2582-2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述提;赵松;
目的研究肺鳞癌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4E(eIF4E)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肺鳞癌癌组织、癌旁组织、淋巴结及正常肺组织中mTOR/eIF4E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肺鳞癌组织中mTOR和eIF4E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TNM分期中Ⅰ期与Ⅲa期比较mTOR、eIF4E水平有显著性差异,而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多少、性别、年龄、吸烟无关。mTOR和eIF4E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6,P=0.001)。结论肺鳞癌组织中mTOR和eIF4E表达明显增加。mTOR和eIF4E可能在肺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2009年20期 v.29 2585-2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丹萍;王琳;吴江;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亚低温佐治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1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在常规脑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在不同时间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于治疗前后检查头部CT进行脑水肿体积对比,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离子,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治疗组第14、30、60、90天NIH评分降低;第30、60、90天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P<0.05)。(2)治疗组第7天、14天脑水肿体积减小(P<0.05);(3)治疗组第3天、第7天血清中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P<0.05);(4)治疗组第4天凝血酶原时间、血离子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2)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能够减轻脑水肿;(3)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能够增强脑出血患者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少自由基产生;(4)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无不良反应,无并发症,安全有效。
2009年20期 v.29 2587-2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晓勇;李结华;唐海沁;
目的应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比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CHD)与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和/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肌缺血、心功能差异,并比较各组间血清学指标差异。方法对237例老年CHD患者行门控SP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按病情分为4组:单纯CHD组、合并T2DM组、合并EH组、合并T2DM及EH组。分别统计4组总负荷评分(SSS)、总静息评分(SRS)、和总差值(S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学各项指标,并对4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合并T2DM组、合并EH组、合并T2DM及EH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SS、SDS及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单纯CHD组(P<0.05),而LVEF明显小于单纯CHD组(P<0.05);合并T2DM及EH组SSS、SDS及D-D、vWF、hs-CRP均高于单纯合并T2DM组或合并EH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降低(P<0.05);合并T2DM组、合并EH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34);4组间血脂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D-D、vWF、hs-CRP水平与SSS、SDS呈正相关。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有效评价冠脉心肌血供情况;CHD合并T2DM或EH患者心肌缺血显著,心功能较差;合并T2DM及EH患者心肌缺血最严重,而且心功能最差;D-D、vWF、hs-CRP水平可反映心肌缺血程度。
2009年20期 v.29 2589-2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吴世健;关鑫;兰轲;李建华;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效果。方法我院ASAⅠ~Ⅱ级择期行LC的老年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PR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2.5μg/ml、瑞芬太尼3ng/ml;I组持续吸入浓度1%~2%异氟醚。观察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和血糖指标的变化;记录患者麻醉结束后的拔管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随访24h内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与I组比较,PR组在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时(t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P<0.05);术后检测的各个时间点PR组的血糖水平都较I组低(P<0.05);PR组的恶心呕吐率(18.2%)明显低于I组(48.5%)(P<0.01);PR组在呼之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上比I组短(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较异氟醚麻醉在老年患者LC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2009年20期 v.29 2591-2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杜玉茗;宋利华;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较中效胰岛素(NPH)在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是否更安全有效。方法57例病情较严重老年糖尿病患者按2:1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n=38)和NPH组(n=19),分别采用诺和锐加甘精胰岛素、诺和锐加NPH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2w,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前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变化,比较两组达标时间、基础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甘精组FPG、GSP和血糖达标时间、基础胰岛素用量皆明显低于NPH组(P<0.05),低血糖出现次数甘精组显著少于NPH组(P<0.01)。结论在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选择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效果优于NPH,低血糖发生少,较为安全。
2009年20期 v.29 2593-2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夏世金;沈自尹;俞卓伟;李亚明;汪海东;黄建华;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筛选与炎性衰老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与受体特征基因,探讨其炎性细胞因子网络调控机制;观察淫羊藿总黄酮(EF)和淫羊藿苷(Ica)对该网络的干预效果与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4月龄(4m)、24m、24m+EF和24m+Ica组,每组10只。分别取各组大鼠海马和肺组织,用炎症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芯片对各组组织分别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1)海马组织:24m组与4m组比较,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同时抗炎症细胞因子下调。24m+EF组、24m+Ica组与24m组比较,可见大量抗炎症细胞因子上调而促炎症细胞因子下调。(2)肺组织:24m组与4m组比较,促炎症细胞因子上调,同时抗炎症细胞因子下调。24m+EF组、24m+Ica组与24m组比较,发现大量抗炎症细胞因子上调而促炎症细胞因子下调。结论老年大鼠存在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上调和抗炎性因子表达下调,导致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失调;EF和Ica可能通过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和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重塑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平衡而干预炎性衰老。
2009年20期 v.29 2595-2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薛辉;陈东;刘佳梅;刘颖;孟晓婷;殷迪;
目的制作去细胞肌肉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与人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三硝基甲苯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结合的化学萃取方法制作去细胞肌肉组织工程支架,冰冻切片观察其结构。将人羊膜上皮细胞种入支架培养7d后,用免疫组化检测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NT-3及BDNF的表达,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支架中细胞去除完全,其主要结构为平行排列的管状结构。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保持完好。羊膜上皮细胞在支架里有增殖活性,并呈现NT-3、BDNF免疫反应阳性。扫描电镜显示,羊膜上皮细胞在支架中分布均匀,生长良好。结论成功的制作了去细胞肌肉组织工程支架,其与人羊膜上皮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2009年20期 v.29 2598-2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丹;王芳;才子斌;周庆伟;王桂云;苏冠方;
目的研究分离、培养小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诱导分化鉴定,为临床进行缺血性疾病的替代治疗奠定细胞学基础。方法用灌注法分离小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分化,形态学观察细胞的生长过程,并利用抗CD34抗体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利用抗vWF抗体、抗eNOS抗体鉴定血管内皮细胞。结果小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贴壁生长,可诱导分化为表达特异性组织蛋白的内皮细胞。结论在小鼠骨髓内可分离出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呈贴壁增殖状态,并有分化能力。
2009年20期 v.29 2601-2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牧祥;于文涛;王少贤;张一昕;王香婷;魏萱;
目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肝细胞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肝细胞TGFβ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脏病理损害较轻,肝细胞TGFβ1表达减少(P<0.01)。结论柔肝消癥饮能显著抑制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细胞TGFβ1表达,具有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抗肝硬化的作用。
2009年20期 v.29 2603-2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远洪;吴永忠;李少林;郭启帅;罗茜;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对卵巢癌放疗敏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构建针对EGFR基因序列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表达载体,应用卵巢癌SKOV3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基因放疗组,采用6MVX线照射裸鼠瘤组织,监测瘤体积,测量瘤质量,取瘤组织行RT-PCR、Western印迹、免疫组化、电镜检测。结果治疗后三组瘤体积差异均显著(均P<0.01),单纯放疗组、基因放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8.1%、46.1%,基因放疗组EGFR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透射电镜下瘤组织凋亡、坏死最明显。结论动物实验证实RNAi沉默EGFR基因明显提高卵巢癌的放疗敏感性。
2009年20期 v.29 2606-2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克祥;董萍;郑永晨;杨永鹏;朱晓亮;韩晋云;单志新;丁宇;丁振华;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神经肽YY5受体,并对之进行纯化、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取已构建好且经测序确认无误的重组质粒pET28a-Y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并经SDS-PAGE检测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产物包涵体经Ni2+-NTA亲和层析纯化。然后利用相关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Y5受体蛋白。结果经IPTG诱导含有pET28a-Y5重组质粒的DE3菌,表达出重组人Y5融合蛋白。重组蛋白经Ni2+-NTA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后,得到了较高纯度的融合蛋白。经相关在线软件分析后获得了Y5受体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结论重组质粒pET28a-Y5在大肠杆菌DE3中成功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较高纯度融合蛋白,并对Y5受体蛋白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预测,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其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009年20期 v.29 2609-2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利敏;赵华;康玉明;李晶;瘐英兰;
目的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抑郁症大鼠模型睾丸及血清内睾酮水平,探讨体内雄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给予成年雄性大鼠慢性温和刺激21d,制备外源性抑郁症大鼠模型(CMS组);给予新出生第8天的雄性幼鼠腹腔注射新鲜配制的氯咪帕明(CLI)40mg/kg体重,至第21天,制备内源性抑郁症大鼠模型(CLI组)。结果两组抑郁症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较正常组大鼠延长(P<0.01),上窜时间较正常组大鼠明显缩短(P<0.01);开野实验中CMS组大鼠水平跑格数与直立次数均较刺激前明显减少(P<0.001);CLI组大鼠水平跑格次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直立次数明显减少(P<0.01)。CLI组大鼠睾丸内睾酮水平及血清睾酮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而CMS组大鼠睾丸内睾酮水平及血清睾酮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抑郁症大鼠体内性激素分泌紊乱,不同类型的抑郁症大鼠睾酮水平变化不一致。单相抑郁症大鼠体内雄激素水平降低,双相抑郁症大鼠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
2009年20期 v.29 2613-2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占帅;林英子;任冬月;朱杰;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外源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引发的中枢性升压反应的影响以及与延髓腹外侧头端区(RVLM)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的关系。方法实验大鼠分为SHR对照组(n=20,正常饮水)、奥美沙坦组(n=20,给予奥美沙坦30mg.kg-1.d-1)和WKY组(n=20,WKY大鼠,正常饮水)。4w后,三组大鼠腹腔麻醉,开颅定位RVLM后,股动静脉插管,观察注射AngⅡ前后血压和心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RVLM内AT1受体mRNA和蛋白的水平,并进行光密度测定。结果饲养中奥美沙坦组鼠尾血压能够达标。RVLM微量注射AngⅡ后三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不同程度升高,奥美沙坦组MAP升高幅度明显低于SHR组〔(26.3±0.75)vs(47.2±1.41)mmHg,P<0.01〕,但仍高于WKY组〔(21.5±0.72)mmHg,P<0.05〕。三组大鼠心率(HR)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奥美沙坦组RVLM内AT1受体mRNA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SHR组〔(0.94±0.41)vs(2.41±0.37),P<0.01〕,但高于WKY组(0.81±0.22,P<0.05)。奥美沙坦组RVLM内AT1受体蛋白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SHR组〔(0.51±0.09)vs(0.93±0.07),P<0.01)〕,但高于WKY组(0.43±0.03,P<0.05)。结论长期口服奥美沙坦能够通过降低RVLM组织中AT1受体水平,显著减弱SHRRVLM区微量注射AngⅡ引起的升压反应。
2009年20期 v.29 2615-2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冯炜;霍冬梅;廖蕴华;
目的探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不同时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在急性肾衰竭(ARF)中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脏IRI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IRI术后不同时间段血、尿VEGF水平,并与肾功能做相关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后6h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钾显著升高,至术后48h达高峰,从术后72h开始回落(P<0.05)。手术组术后6h血清VEGF显著升高,术后12h达高峰,从术后24h开始下降至正常;手术组术后6h尿液VEGF显著升高(P<0.01),至术后24h降至低于假手术组,从术后48h开始回升。血VEGF水平与尿VEGF水平呈正相关,与血钾、BUN、SCr水平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尿VEGF升高水平可以作为ARF大鼠肾脏IRI早期肾脏缺血缺氧的监测指标。
2009年20期 v.29 2618-2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岳启安;赵淑梅;王红艳;阎乐法;汲蕊;宫英;尤敏;管福来;钱震雯;
目的探讨呆聪液对痴呆大鼠模型脑内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2月龄SD大鼠采用海人酸破坏脑基底核法造成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的痴呆动物模型。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痴呆模型组、呆聪液(低、中、高剂量)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呆聪液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呆聪液灌胃(低5g/kg、中10g/kg、高20g/kg),痴呆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用生理盐水(10ml/kg)灌胃,共1个月。通过水迷宫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呆聪液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β-APP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老龄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脑内β-APP基因表达增强。呆聪液高、中、低剂量组能明显提高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内β-APPmRNA含量,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与痴呆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呆聪液能改善老龄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下调β-APP基因的表达。
2009年20期 v.29 2620-2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鸿梅;李昆;何海涛;刘剑凯;洪敏;
目的探讨嘌呤核苷酸补偿对海洛因依赖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洛因组和海洛因+AMP+GMP组、海洛因+AMP组、海洛因+GMP组。于实验1、3、5、7d用电子压痛仪检测大鼠尾压痛阈值,2、4、6、8d进行热甩尾实验检测大鼠抗热痛觉过敏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第1天海洛因组及海洛因补偿嘌呤核苷酸组压痛阈值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第3天起海洛因+嘌呤核苷酸组压痛阈值明显高于海洛因组(P<0.05)。第2天起海洛因组热甩尾潜伏期延长(P<0.05);第4天起海洛因+嘌呤核苷酸组热甩尾潜伏期时间长于海洛因组(P<0.05)。结论嘌呤核苷酸补偿能够明显增强海洛因的镇痛作用。
2009年20期 v.29 2622-2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鹏军;尚宏;宋荣蓉;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MCI-186)对β样淀粉蛋白(Aβ1-40)引起的PC12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等检测Ser396,Ser199/202,Tau-5及GSK-3β,GSK-3βSer9磷酸化水平,观察MCI-186对Aβ25-35致PC12细胞的损伤保护作用。结果模型组tau蛋白在Ser396、Ser199/20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及总tau蛋白水平在Aβ1-40作用3h后开始升高,同时GSK-3β的表达增多,磷酸化GSK-3βSer9的表达减少,MCI-186保护组tau蛋白在Ser396,Ser199/20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和总tau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Aβ模型组(P<0.05),GSK-3β的表达减少,磷酸化GSK-3βSer9的表达增多(P<0.05)。结论在Aβ1-40诱导PC12细胞损伤过程中,出现了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可以使Ser396,Ser199/202位点及Tau-5蛋白升高。激活GSK-3β是产生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主要途径。MCI-186可通过抑制GSK-3β的活性,从而减轻Aβ1-40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而达到保护神经细胞的目的。
2009年20期 v.29 2624-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粲;杨琼;戴桃李;潘娅;王旭东;张敏;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给予穴位埋线治疗,用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观察海马caspase-3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后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海马caspase-3在模型组中的表达明显比对照组多,而在埋线组的表达比模型组少。结论穴位埋线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减少海马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2009年20期 v.29 2627-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继东;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FCI)大鼠脑组织Toll样受体4基因(TLR4)、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参照Longa等方法制造FCI大鼠模型,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银杏叶提取物组,分别采用RT-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灶周围脑组织TLR4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TLR4基因相对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银杏叶提取物组TLR4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TLR4蛋白表达类似于基因相对表达。结论模型组大鼠缺血灶周围脑组织TLR4基因高表达,银杏叶提取物对TLR4表达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2009年20期 v.29 2629-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姜慧轶;林卫红;马涤辉;刘仕成;崔俐;
目的研究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方法采用鼠脑立体定向的方法建立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并进行分组:抑胶素不同浓度实验组(Ⅰ:8μg/kg;Ⅱ:16μg/kg;Ⅲ:32μg/kg;Ⅳ:64μg/kg)、对照组,于治疗14d后计算瘤体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观察瘤细胞增殖变化情况。结果抑胶素Ⅱ、Ⅲ、Ⅳ组对C6脑胶质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其瘤体积及抑瘤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抑胶素能够使胶质瘤PCNA指数下降,Ⅱ、Ⅲ、Ⅳ组PCNA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抑胶素能够抑制大鼠脑胶质瘤体内生长。其机制之一可能与胶质瘤内PCNA表达,使肿瘤细胞增殖水平下降有关。
2009年20期 v.29 2631-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爱华;王挺;
目的通过观察双歧杆菌上清液(SCS)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血脂和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探讨SCS降低血脂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SCS中有效延缓衰老的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和生理盐水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和正常对照。同时,对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SCS,连续培养42d后称重,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TG、TC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HDL-C水平明显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较模型组明显提高。结论SCS能降低血清TG、TC含量,延缓D-半乳糖小鼠的衰老进程。
2009年20期 v.29 2633-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毕云枫;王玉妍;潘峰;
目的探讨皂角皂苷对应用阿霉素后SMMC-7721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单独应用阿霉素(DOX)或阿霉素与皂角皂苷联合作用的SMMC-7721细胞的生存率;RT-PCR检测Caspase-3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应用阿霉素组细胞的生存率未见明显变化;而阿霉素与皂角皂苷联合作用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Caspase-3mRNA表达增高。结论皂角皂苷可能通过上调Caspase-3水平进而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009年20期 v.29 2634-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雯;王英军;姜秀莲;李航;
目的旨在赤灵芝提取物对细胞、体液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520、260mg/kg赤灵芝提取物给昆明种雄性小鼠灌胃15d,分别进行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足跖增厚法测定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半数溶血值(HC50)测定、抗体形成细胞(AFC)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和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碳廓清功能测定。结果赤灵芝提取物可明显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P<0.001,P<0.01,P<0.05)及体液免疫能力(P<0.01,P<0.05);明显抑制由SRBC引起的小鼠DTH反应(P<0.01,P<0.05);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01);对碳廓清无明显影响。结论赤灵芝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及体液免疫能力。
2009年20期 v.29 2636-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姜希娟;郭茂娟;苏金玲;薛洁;张瑞峰;马轶文;王强;范英昌;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和载脂蛋白E4(ApoE4)损伤海马神经元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40μg/ml胆固醇和30μg/mlApoE4联合处理海马神经元,模拟高胆固醇细胞损伤模型。银杏内酯B对此模型进行干预后,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分别测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蛋白(LRP)1mRNA、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子A(ABCA)mRNA和内质网乙酰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LRP1、ABCA1和ACAT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上调LRP1mRNA表达,对ABCA1和ACAT1mRNA的表达有上调趋势,但是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银杏内酯B可以有效上调ACAT1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上述因子蛋白的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相一致,而且模型组与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胆固醇和ApoE4联合作用影响神经元胆固醇的摄入、细胞内胆固醇转化和胆固醇的排出。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环境下神经元胆固醇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009年20期 v.29 2638-2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何雨;杨春荣;宋世洋;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大鼠形成过程中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VD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衡量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PSD95的表达。结果随术后缺血时间延长,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术后4w后与假手术组有显著差异(P<0.01);PSD95的表达随术后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改变,术后2w时表达最多,与假手术组有显著差异(P<0.01),此后逐渐减少,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16周时表达最少。结论PSD95的表达变化与VD的发生发展有关,PSD95将成为治疗VD的新的靶点
2009年20期 v.29 2640-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设宗;唐微;张红梅;赵杰;
目的观察云芝多糖(CVP)及CVP和VE联合应用对CCl4肝损伤的作用,探讨CVP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4月龄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CVP灌胃高低剂量保护组(300、150mg)、CVP和VE保护组(VE250mg+150mgCVP、VE250mg+300mgCVP),每组10只。用CVP灌胃饲料中加VE,饲养7d,末次灌胃2h,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调和油溶液,其余各组腹腔注射0.15%CCl4调和油溶液(10ml/kg体重),24h眼球取血后处死小鼠,取出肝脏称重计算肝体指数后制备肝匀浆;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VP可降低肝体指数及血清中ALT和AST的含量(P<0.05,P<0.01);提高SOD活性和GSH的含量(P<0.01),降低MDA的含量(P<0.001),与VE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结论CVP可减轻实验性肝损伤所致炎性浸润,提高SOD的活性和GSH的含量,加速自由基的清除,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与VE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
2009年20期 v.29 2643-2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于亚新;刘宝华;李海峰;刘晓亮;
目的观察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对创伤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凋亡原位TUNEL检测评价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不同时段大鼠脑组织caspase-3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在48h达到高峰,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在48、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缺血再灌注12h起显著增加,48h达高峰期。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再灌注后48、72h可明显降低caspase-3表达(P<0.05)。结论脑缺血后caspase-3表达增高,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以保护脑组织,其作用可能与抑制caspase-3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有关。
2009年20期 v.29 2645-2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